孩子的心理韧性,该如何塑造?



本期就“如何培养抗挫力,提升孩子心理韧性”为题,为家长朋友们分享思考与建议。




1


心理韧性是孩子的保护力








小佳(化名)的父母最近有点苦恼:小佳在小学时成绩还好,可升入初中后,学习难度增大、科目增多,小佳学起来比较吃力,一遇到难题就哀声叹气,觉得自己很没用。


父母让她问同学和老师,她担心被看不起。同时,因为没有适应新环境,小佳开始讨厌学校,自诉每天上学都是折磨,不想再去学校了。


你身边有没有类似的孩子?在遭遇挫折时表现得很脆弱,有的甚至会感到无助、绝望而做出极端行为,令人叹息。


父母都希望孩子有能力应对压力、挫折,在经历打击之后依然能坚忍不拔。


心理学上把这样的能力称为抗挫力,又称为心理弹性或心理韧性。


心理韧性除了能帮助个体在压力中保持正常的心理和生理机能,避免伤害,还能使个体获得成长和积极发展。


那么,怎么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心理韧性呢?





2


挫折教育,“适度”最好








家庭教育中,两种误区


一种是舍不得孩子吃苦,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充当“保护伞”角色,除了学习,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。


第二种是认为孩子要“苦养”“穷养”,附加更多的挫折教育,最后演变成对孩子的伤害。


事实上,父母苦心营造的“一帆风顺”和“过度暴露”,都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。适度的挫折教育,才能提升心理韧性。


那么,什么是适度?


其实,孩子正常的成长过程中已经具备了。例如,被朋友拒绝、考试失利、比赛失败……这些生活、学习和社会实践中的真实挫折体验,就是最好的成长契机。


当然,挫折本身不能让人成长,学习如何应对挫折,经由挫折体验复原过来,才可能真正提升心理韧性。


所以,家长应给予孩子积极、温暖的教养,给予孩子爱与支持,孩子才能发展出抗挫力。





3


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








心理韧性的高低,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支持系统,系统越强大,越能帮助孩子走过坎坷。


哈佛大学曾有一个持续75年的跟踪研究,主题是什么样的人活得最幸福,结论不是那些有权利、有财富,或功成名就的人,而是拥有和谐人际关系的人。


帮助孩子建立良好人际关系,父母需要在生活中做出具体示范,例如,正确地表达需求,认真地倾听等。


同时,父母要鼓励孩子多参与不同的活动,扩大潜在的朋友资源,在实践中学习人际交往。









给孩子时间和空间处理情绪








孩子在遭遇挫折时,一定会有情绪产生。情绪是一种能量,需要表达,但对于理性脑发育不足的孩子来说,他们的表达方式常是大哭大闹,这让家长难以接受。


在孩子没有掌握合理表达情绪的方法时,家长需要耐心冷静。可以拉着孩子的手,蹲下来,帮助他说出自己的感受。


例如,“妈妈看到你好不容易搭起的积木被弄倒了,你很难受,是吗?”当孩子感觉到被看见、被理解后,情绪会消退一大半。


接着,把孩子拉回现实,连接起他们的“情绪脑”和“理性脑”。“积木没有办法自己站起来,我们该怎么办呢?”


当这句话问出来以后,孩子就会开始想办法,要么继续搭积木,要么换一件事情做。


一些家长在孩子受挫发脾气时,会亲自上阵,帮孩子解决问题。这会剥夺孩子经历挫折,提升心理韧性的机会;


一些家长遇到孩子发脾气会心烦意乱,冲孩子吼叫,这是错误的情绪管理示范,也侧面说明了家长自己的抗挫力不够,需要学习提升。




5


掌握“3I策略”,

帮助孩子链接资源,

找到内在力量








国际著名的心理韧性研究项目 IRRP,提出了面对挫折的“3 I策略”:


“ I have(我有)”——发现自己拥有的外界支持与资源,发展安全感和受保护的感觉;


“ I am(我是)”——发现个人的内在力量,包含个人的感觉、态度及信念;


“ I can(我能)”——发现和培养人际技巧和问题解决能力,如创造力、恒心、幽默、沟通能力等。


孩子遭遇挫折后,帮助他冷静下来,列出自己拥有的“3I”,当孩子看到自己拥有的资源时,就会生出解决问题的力量,寻找合适的方法。






6


把挫折转化为力量,

让“失败”变得“有效”。









孩子输不起,或不能面对失败的反应,也许出自于父母和周围人对失败、成功所赋予的定义,所以,父母要常常给孩子输入正确的成败观:


成功不等同于要赢过别人,只要把一件事情尽心尽力地完成,哪怕结果不如人意,获得成长的经历,也是一种成功。


失败可能仅仅是未能达成预设的目标,但是,失败有时会让我们获得更多。


例如,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,孩子很难过。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反思总结,查漏补缺,做好下一次考试的准备,这就是一次“有效的失败”,也是一次完整的体验挫折,增强心理韧性的历程。


挫折体验是成长之痛,接纳痛苦才能通往幸福。无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什么,父母给予他们情感、认知、思维方式上的全方位支持,就是最好的抗挫折教育






上一篇:生命来来往往,来日并不方长
下一篇:面对大黄牙,口红表示很委屈!